您的位置 >> 协同育人>>阅览文章
【家长学堂】幼小衔接十问十答(第一期)一年级孩子听课全程走神怎么办?
作者: 倪蕾 | 发布时间: 2025/9/12 11:30:11 | 3次浏览【家长学堂】幼小衔接十问十答(第一期)一年级孩子听课全程走神怎么办?
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阶段,听课走神是这个年龄段常见的问题,但“全程走神”往往不是孩子故意“不认真”,而是生理发育、环境适应、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和老师若能找准原因、用对方法,就能帮孩子逐步养成专注听课的习惯。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本就“天生短暂”。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6—7岁孩子的有意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只有10—15分钟,且容易被外界刺激打断—— 如同学的小动作、甚至自己衣服上的纽扣,都可能让他们的思绪“跑题”。此外,若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习惯了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突然面对 40 分钟的课堂、需要久坐听讲的要求,容易因“不适应”而被动走神;还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没听懂前半部分内容,觉得课堂“没意思”,干脆陷入自己的小世界。
想要改善这一问题,不能只靠“批评提醒”,而要从“帮孩子适应”“让课堂有趣”“练专注能力”三个方向入手,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法:
一、提前“剧透”课堂,帮孩子建立“听课目标”
一年级孩子对 “为什么要听课” 的认知很模糊,提前明确“课堂上要关注什么”,能让他们更有方向感。比如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时,花 2 分钟和孩子聊一聊:“今天数学课要学 10 以内的加减法哦,你可以听听老师怎么用小棒算,放学回来教妈妈好不好?”“语文课可能会学新的拼音,你记得留意老师怎么读声调,咱们晚上一起拼你喜欢的动画片名字。”这种“小任务”能让孩子带着期待听课,减少因“不知道听什么”而走神的情况。
二、用“碎片化互动”,帮孩子“锚定”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可适当缩短“单向讲解”时间,每10—15分钟插入一次“小互动”:比如让孩子举手回答“刚才老师说的小动物是谁呀”,或者让同桌之间互相“小声重复一遍老师的话”,甚至可以让孩子站起来“模仿老师读课文的语气”。这些简短的互动能让孩子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参与”,身体动起来、嘴巴说出来,注意力自然不容易飘走。家长也可以和老师沟通,了解课堂上的互动形式,在家模拟练习,让孩子更适应课堂节奏。
三、减少 “干扰源”,给注意力 “减负”
孩子的注意力像“小电池”,外界干扰越多,消耗越快。家长可以从细节入手:比如给孩子准备简洁的文具,避免带卡通贴纸、发光笔等容易吸引注意力的物品;送孩子上学时,尽量让孩子提前 10 分钟到教室,适应安静的环境,避免因匆忙入座而心神不宁;放学后和孩子沟通时,先听孩子说“今天课堂上最有趣的事是什么”,再温和地问“有没有哪段时间没听清老师的话呀”,避免一开口就指责 “你怎么又走神了”,减少孩子对 “听课” 的抵触心理。
四、在家练 “短专注”,逐步延长注意力时长
注意力像肌肉一样,需要通过练习增强。家长可以利用日常活动,帮孩子做“专注力训练”:比如让孩子帮忙摆碗筷,要求“摆 3 个碗、3 双筷子,摆整齐”,完成后及时表扬“你今天摆得又快又对,特别专注”;陪孩子读绘本时,先读5分钟,再和孩子讨论“刚才绘本里的小兔子做了什么”,如果孩子能准确回答,下次就延长到 7 分钟,逐步帮孩子适应 “持续关注一件事”;避免同时给孩子安排多个任务,比如不要一边让孩子写作业,一边让孩子听故事,以免分散注意力。
五、关注“生理状态”,别忽视“隐形走神原因”
有时候孩子走神,可能是身体不舒服的信号。一年级孩子刚适应小学作息,若晚上睡眠不足(建议每天睡 10—11 小时),白天容易犯困走神;早餐吃得太少或太油腻,也可能让孩子因饥饿或肠胃不适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家长可以调整孩子的作息:比如晚上 8 点半开始准备睡觉,睡前不看电子产品;早上给孩子准备鸡蛋、牛奶、全麦面包等易消化的早餐,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精力听课。
需要注意的是,改变“全程走神”的习惯需要时间,家长和老师要多些耐心。一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期,当孩子偶尔做到 “认真听了 5 分钟”“主动回答了一个问题” 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比反复的批评更能帮孩子建立自信,逐步养成专注听课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