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 滨河印迹>>研训>>教学纵横>>教学成果>>阅览文章

滨河实验学校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纪实(二)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18/12/11 20:46:49 | 685次浏览

滨河实验学校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纪实

续雅文老师独自备课

雾凇 课文解读  

雾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情感浓烈,富于美感而且饶有韵味,虽然文章重点是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但是丝毫不冷冰生硬,而是用语文的方式,诗情画意地道来,因此,我更愿意把它界定为散文。但是由于本文又肩负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认知目标,所以,也不能完全用教学散文的方式来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看图想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还要通过读、析、悟、说,来弄明白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景美、情美、语言美、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等层层美感的体验和熏陶中,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

那么,如何使两者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痕,我觉得这是教师设计本课教学的发力点,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地方。

二、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阅读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三路融通

薛法根老师曾说过,教材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笔者下面就试着从这几方面来思考本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两个成语交代了雾凇出现的季节,给人一种凝练、厚重、大气磅礴之感, 接着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提----缀满枝头”告诉了我们雾凇的地点和雾凇之壮观,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寥寥两词一语却再现了雾凇的美丽韵致,有惜墨如金之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雾凇的壮观之美、晶莹之美,同时还要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美。用“奇观”一词收尾本段,又引领全篇,使人产生无限神往同时也引发人们的好奇: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就自然而然引出第二段雾凇成因和形成过程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层次清楚,条理有序。作者先简而言之,用科学的方式概括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让读者对雾凇的成因心中有个概况,明白雾凇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和遇冷凝结,然后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具体描述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使人真实可感。首先,丰满水库的水排出时达到4摄氏度,流经市区时与市区的低气温造成温差而形成雾气,这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饱和的水汽。“弥漫、随风飘荡、涌、笼罩、淹没”这些诗意的词语写出了浓浓雾气随气流飘涌两岸的动态奇观,读来如徜徉其中,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吉林向来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可见雾也是一景,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的。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些飘散的雾气遇冷凝结,这就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作者运用了“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等人性化的语言,描写了由雾气变成雾凇的美妙动人的过程。而其中表示顺序的词语“最初、逐渐、最后”,又使这一诗情画意的朦胧动态变得清晰,有章可循。读起来令人震撼的不仅是雾凇形成的奇妙景观,还有作者那诗化了的语言。因此,这部分是学生语言感悟、语言精细和语言积累的一个难得的训练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无知识储备,因此这一段的教学是个难点,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突破。在自主探究和充分朗读之后,抓住以上两点再结合雾凇形成的动态视频来体会,学生应该不难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再利用给视频配解说词为手段,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内化文中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这一段尤为注意的是要在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感悟、品词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雾凇形成之奇之美,感受作者言语魅力,并通过朗读背诵和言语训练,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积累。这样,课堂才会充满语文味。

第三自然段写早上人们漫步松花江畔观赏雾凇的感受。这是对上一段最后一句的承接,是人们在了解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之后的深情欣赏和尽情享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人们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在一夜之间惊现的赞叹,是奇美的视觉刺激后的自然流露,是对大自然神奇美妙的由衷抒怀。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浑然一体。

这一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意境有所了解、有所体悟,否则只会浮于表面的朗读而不知其味。在本段的情境体验中也不会有真情实感。所以课前要要求学生查阅这句诗的出处,了解诗意,感悟诗境。

15、《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巧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美妙的画面为一体的情境,再加上名人的赞颂之词,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读、思、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

(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

(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

(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雾凇清晰、多样的图片)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      )。(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

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设计意图:以读促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反复的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雾凇的美丽,体会雾凇的奇特,感知雾凇的壮观。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读,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的,辅以清晰逼真的场景,舒缓优扬的音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习得方法的过程,也是陶冶身心的、愉悦的过程。引领学生在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感受雾凇的奇壮美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

 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

 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

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

紧扣“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

      “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雾凇形成的示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精妙凝练的语言,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2、练笔(选择其中的一个题练习)

(1)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重视听、读的训练,而且要重视说、写的训练。设计写导游词、说导游词的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

(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课内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贯穿于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反复的读,通过自读,让学生潜心发现思考问题;通过互相读,思维产生碰撞;通过看图读,把想像插上翅膀;通过配乐读,让学生走入诗一般的意境。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梦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更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雾凇这一奇特、壮丽的奇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孩子们会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124  老师与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交流备课内容

125  老师在四班试上《雾凇》,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27 老师在四班上展示课

续老师教学反思:

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报道:

雾里看花 花期如梦

--滨河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语文组《雾凇》教研

滨河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组12月教研活动本月正式开展。 201812月9日,滨河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语文组语文教研活动在四二班展开。本次教研活动,让我们领略到续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巧妙地课堂生成,令在座的老师啧啧称叹

老师教学时,尤其是对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教学中续老师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多元化些,鼓励性强些。对词的品析十分到位,抓住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简练,生活化。

本次滨河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不仅帮助续老师在专业上更进一步,而且还为其他老师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Copyright 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管理登录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宏运大道梅香路102号   电话:(025)52158332 / 52159332(招生咨询)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