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次备课组活动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18/11/30 20:20:03 | 737次浏览活动目的:
为将“以学定教”更加深刻地落实到课堂上,11月26日,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开展了本学期备课组组内教研活动,李则萱老师和王龙宇老师各展示了一节教研课,分别为《给家乡孩子的信》和《钱学森。每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都用心良苦,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气氛轻松愉悦。
18《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休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巴金老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揭题。虽然室外数九寒冬,可室内却是暖意浓浓,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今天咱们会收到一封用心用情写成的一封信。
2、读课题。家乡总能引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再读。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咱们来闯闯关,看看自学的效果。
二、认识书信体裁。
1、这是一封信(信加点)谁来说说信由哪几部分组成?
出示:书信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称呼、正文、结束语、署名、日期。
2、格式是怎样的?其他同学打开课文对照各部分看是否正确。
三、 检查预习
1、 检查字词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出示:郭小娟 羡慕 原谅
你理解了吗?(郭,姓、城墙)(娟,表示秀丽美好,所以很多女孩子名字中较多,如游泳健将罗雪娟、江娟老师的娟。)带着理解一起读。
2、 主要内容
作者巴金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表示感谢、请求原谅、感悟人生、表达祝福
概括起来说,他在信中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达对家乡孩子的爱;二是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四、 了解巴金,自主阅读。
1、出示巴金照片: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巴金的资料,对巴金一定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评价你所了解的巴金。板书:巴金(百岁老人、文学家、一代宗师、人民作家(03年国务院授予)、文学巨匠、一代文豪等)(文学大师、文坛巨匠、文坛泰斗、大名鼎鼎 、如雷贯耳、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出类拔萃、德高望重)
2、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一起读“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请注意这两个词“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变红,再读一次。
出示巴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把心交给读者。”(画一颗心)如今,巴老捧着一颗心向我们走来,我们也应该敞开心扉与这位老人交流对话。
你从这封信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的“真心真爱,深意深情”?请大家静心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边品味,找到相关词句圈圈画画,把引起你困惑的句子打上?(学生自学,教师巡回看画了哪些)学生自读圈划,教师巡回指导并作提示:也许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句子却包含着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五、 品词析句,感悟真爱。
1、 质疑。放下笔,把你的问题提出来。(简单问题即刻解决,这个问题有质量,你能看到文字背后的内容。看来大家真正理解了“读书贵能疑”。那你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对,言为心声。推敲他的语言,倾听他的心声,或许有些问题就能在我们的品读中得到诠释。)
2、 告诉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巴老的真情真心真爱?板书:爱(建议大家按写作顺序交流。)
发言的同学先朗读你圈画的词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对同一个语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进行补充发言。
预设:
▲“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怎么理解“终于”这个词?
同学们,你们提笔写字是什么感受?拿起笔体验一下。
可是对一位患病的老人来说,拿起一支笔的感受,如同在提千斤重的东西,这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要横横不出来,要撇撇不出去,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
师:从“无论如何”中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孩子们手里捧读的是一封怎样的信?
是的,这是一封凝聚着浓浓的爱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饱含深情;这是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老人忍着病痛写下的。)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词语就能让我们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世界。)继续交流。
▲“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从中读到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这里连用了两个“多么”,可以感受到这份爱,这份愿望是非常强烈的。板书:爱孩子 联系读“真心真爱”(你真会读书!能透过文字读到它背后的东西。)
师:家乡是巴金老人日思夜念的地方,孩子们的来信勾起老人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情,他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思念着家乡的人们。老人心中一定还有许多许多的愿望,用上“多么……多么……”说一说。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一个年老体衰的87岁的老人来说只能珍藏在心,直至老人离开人世,也没再能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家乡。此后的10多年,老人是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我想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表达我们内心感受的最好的方式。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到了什么?老师觉得“谦虚”换一个字更合适些?在我们的眼中巴金老人应该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出示成就,巴金一生取得多少成就呢?请大家迅浏览: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曹禺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
(爱也是巴金老人写作的源泉。爱是巴金老人写作的动力。)
板书:爱旁写上祖国、同胞。
出示:“使我认识‘爱’字的是我母亲。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核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板书:社会 即时反复读那两个词。
那巴老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的?
▲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终于、奉献、享受、开花结果一点即红)
(请三名同学来读句子,每人读一句话。从这些话语中你读到了什么?如果将这些话凝炼成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是哪句话?对!(板书:让生命开花)
“开花结果”什么意思?可以用巴老自己的话解释,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老师欣喜地看到你已理解了“开花结果”的意思。)
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汪国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师述:巴老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不仅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完成了很多的作品,他还付出了自己的同情。巴金爷爷不是富翁,他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一位几十年不要工资的作家,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却始终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1995年以来,巴金爷爷向希望工程捐款59万5千7百多元,即使在病重期间,他还没有忘记叮嘱他的儿女们,别忘了定期向希望工程捐款。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想大家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你的心情怎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佩?还是豁然开朗?或许这种种感情都有。)那就把我们的心情把我们的敬意全部融化在深情的朗读中吧!(指名分段读,想读同一段的一起读。)捧好书,记住:插图中那张张笑脸有一张就是你!
六、拓展升华
1、多么可敬的巴老呀!他爱祖国、爱同胞、爱孩子、爱人生,他用自己的爱孕育出一朵朵芬芳美丽的生命之花!
教后反思《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有趣味,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读完,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明确: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教后反思:
《钱学森》一、抓关键语句,以情贯穿
我觉得一篇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时,我没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爱国”这一中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难点——理解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指导朗读钱学森的两次话,我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层次分读、齐读,让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做搭设训练感情朗读,层层推进。
原打算抓住第一小节“想到前方就是……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展开教学。因为这一段话写得很感人,而且这样的开头又十分地吸引人,觉得应该让学生好好地体会体会。然后再引入第二小节对钱学森的介绍,学习钱学森说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接着用一句过渡语带到3、4小节。最后,品味美国海军将领的话,理解归国不易……
后来,仔细琢磨,第一小节并不是文章的重点,不应该以此为中心,在大家的建议下把情感的推进点放在了“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上,文章中很多内容自然就成了一个整体,不用一一去讲解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学习钱学森的两句话。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一段语言,我主要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说这段话时,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说明他心中时刻装着祖国。通过补充资料真切地感受到钱学森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二段话通过体会留学生说的话以及回想前面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条件来丰富钱学森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最后通过讨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进一步明白钱学森爱国之深,归心之切。
2.体会钱学森的思想情怀
通过补充写给母亲的信,以及母亲写给儿子的诗,让学生体会任务的内心,将家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平民化,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钱学森.
二、师生对话,闪现智慧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受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的机会。我在课堂上注意倾听,捕捉“战机”,营造对话高潮。
如:课堂上,我多次鼓励学生放声朗读,指名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所做的一切……”时,我在学生朗读这句之后,及时评价“我听到了深情!”“多么深情而又激动的话语。”
在教学课文5、6自然段时,我抓住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点契机,深入文本,震撼学生心灵。
师:一个师有多少人?
……
师:如此重要的人,美国人会怎样留住他呢?
……
师:美国当局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百般阻挠,甚至囚禁了钱学森,在周总理的关心下,钱学森才重获自由,当他踏出监狱的大门时,他会说什么?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当他登上归国之路时,他会想些什么?
这样,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对话、朗读中得到升华,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三、 拓展阅读,提升情感
课文第五节美国海军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但考虑事件从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补充说明美国当局运用了一切手段,恐吓、阻拦、软禁、坐牢……不让钱学森回国的这段历史。适当的扩展,延伸,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再朗读钱学森对留学生的话,感受更真切,随着一次次地读,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结合发展性学习活动设计,我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发展性学习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发展性学习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发展性学习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发展性学习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