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第二次教研活动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18/11/30 20:18:39 | 842次浏览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2018—2019第一学期数学组第二次教研活动
二年级数学组一直注视教师的自身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直坚持五步教研法(独立备课、集体备课、试教、展示、研讨反思)开展教研活动。
一、教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王婷婷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线段、并表示出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毛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线段
1、拿出一根弯的毛线,请学生感受线由弯变直的过程,并指指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揭题:我们一起来研究线段。这个直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为了强调线段的两头,画上两条竖线。)
2、学生合作,一人拉直毛线,一人指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条线段。(学生展示)
3、线段变式,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到不同的线段
提问: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条线段呢?
二、观察比较,总结特点
1、出示不同长短,不同方向的线段,让学生找找这些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脑海里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练习,判断是否是线段)
3、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学生说一说)
穿插由3条线段组成的是三角形,练习问问几边形有几条小段。
三、实践操作,加深认识
1、回顾用画,找,折的方式创造线段
2、强调画线段时的注意点
3、连一连,连接两点,连接三点,连接四点,能画几条线段。(注意有序连接)
四、课堂小结
二、集体备课成果
1、肯定学生切身感受到毛线由弯曲变笔直的操作过程,积累孩子对线段的感受,激发孩子上数学课的兴趣。
2、《认识线段》这节课,备课组的成员统一意见。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画一画、折一折这四个活动具体深入地了解线段,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3、二年级的课堂规范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课堂表扬不够明确,需要给孩子多一点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
三、试教
11月16日,王婷婷老师分别在二(1)班和二(2)班试上,出现的问题:
1、教师语速太快,学生不理解问题;
2、学生描述线段的表达有些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表达。
3、课堂秩序有点儿乱,需要更规范的课堂奖励机制。
四、展示
11月21日,王婷婷老师在二(5)班展示。
五、研讨反思
研究主题:如何有效应对《认识线段》课堂上的“意外”?
现象:
王婷婷老师在执教《认识线段》这课时是借班上课,在了解学情这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在学生拉直毛线后,两手之间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线段概念揭示后,学生依然对拉直的线段产生混淆,说出“直线”、“射线”这些名词。执教老师在面对这些名词时,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重点区分,导致学生在后期找物体的边上的线段这个活动时并不顺利。
思考:
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之前都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分的理解、钻研和创造,产生一份与本班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这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而上课则是将“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互动时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有时我惊讶学生的理解,有时也因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做出恰当的措施而惊喜,促使教学活动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反思:
1、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在出现“意外”之后想避免“意外”的发生。首先教师要端正正确面对“意外”的态度,积累经验。然后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了解、掌握各种“突发事件”的起因,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处理。最后只有教师掌握有关数学课堂教学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则和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的同时,也能逐步提高教师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水平。
2、正确看待“预设”和“生成”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总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的备课,专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和学法。但课堂通常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进行的像教案上预设的一样。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聪明的颇有个性的小学生,教师或多或少都会遇见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无法设想和阻挡的,这只能依靠教师机智有效解决难题,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突发事件,要争取利用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
3、了解学情,教师融会贯通
《认识线段》这课的重、难点是让孩子了解线段的特征并学会数、画线段。我在教授“线段”的概念时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让他们初步认识线段,并区分线段、直线、射线。孙某说出的“直线”一次告诉我,这堂课不仅仅要教,还要重视学生现有的学情,教师要抓住整个知识脉络,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课,教师的局限会导致学生的局限,教师要熟知知识脉络,让数学课堂更加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