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 滨河印迹>>研训>>教学纵横>>教学成果>>阅览文章

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教研活动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18/11/30 20:15:35 | 752次浏览

江宁区小学语文学科第六届春华杯课堂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而滨河学校的语文教学研讨还在延续。

此次教研活动从袁小广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片级比赛开始,经过试教与团队磨课,再到参加区级比赛,最终获得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中高年段的评比活动就在我校举行,我校的语文教师没有辜负教研员周爱华老师的关心,每人都听课6节以上,每人都完成了听课心得,每人都认真阅读了区教研室对此次大赛的总结报道。

为了进一步激发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课堂的热情,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2018年11月16日下午,我校语文教研组就本次春华杯赛课,进行了教学研讨延伸活动。

此次活动,由我校主管教学的许元明副校长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共分为三个环节:1心得交流。部分教师代表针对某一节或某几节课具体深入地谈论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2经验分享。袁小广老师作为此次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参赛历程与实践思考;3专家指导。特邀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宁主任参与点评,并进行理论指导。

.                                  

在心得交流中,曹娜老师认为语文课要以学定教,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段的学习特征,语文课堂必须要有朗读和写字。在学习文本的目标确立和教学落实上,一定要使学生有所学,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教学的过程才能清晰,教学才有效果。

李则萱老师对吴文娟老师执教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印象深刻。她认为吴老师的课是质朴的、接地气的,在教法与学法上是有实实在在的干货的,像吴老师这样在教与学上对学生进行有迹可循的技法的指导与训练是扎实学生语文基础素养的基石,更应成为初涉语文教学的年轻教师们在专业方面致力之所在。

范文彦老师被何潇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所折服。她说,让学生想象白发翁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完成课中练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最后讲授辛弃疾的生平,配以激昂的音乐,讲授充满激情,加深了学生对辛弃疾词的理解。让课堂更有思想深度,对学生今后学习辛弃疾的词很有帮助,这种熏陶,有利于学生喜欢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肖霞老师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突发事情地处理上都受到了启发。她认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需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讲授法和小组讨论这两种常规的方法,在教学课文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动作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打动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周蓉老师。她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课堂语言能把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住,能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聚精会神地听课。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教学语言能够直击学生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

张婷婷老师针对高质量的赛课课堂反思了自己。她说,精心备课,完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丰富授课形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的重要方法;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是对教师最大的支持和认可。不要总抱怨自己的学生,要想想自己还有哪里做得不够。

杨梓老师透彻地学习了袁小广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她认为这节课用到了比较对照、朗读涵泳、融情想象、品评玩索、语境还原等多元化的朗读方法,对词句的朗读品评积累也相当到位,每个环节的起转承合都不落痕迹,显示出袁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

庞梦如老师从杨雪老师执教的《沙漠中的绿洲》中感悟到,杨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从很小的点出发,挖掘出来很多内容,让学生通过”“”“”“”“几个动词体会到沙特人民侍弄花草的不易,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心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产生认同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设计

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袁小广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在强化语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

  3.      设置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课文、会抓典型事例、尝试借景抒情,学习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啦!

一、高尔基简介引入

1.过渡:孩子们,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的名言和关于他的作家卡片,自由默读这些文字,你读出了怎样的高尔基?(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和表扬的多元化)

    预设:著作等身(不仅作品多,而且都是经典名著),有爱心(言为心声,品质),爱劳动,爱读书,勇敢的等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并齐读《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二、初读感知

过渡:同学们都回家预习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讲解,检查预习

1)读好:出示生字词

妻子  镢头

姹紫嫣红 彩霞 芳香 欣赏

第一排: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后一个字都读轻声

——字的讲解:注意笔顺,一竖不出头,下面是一个女字,女子既是丈夫的老婆,又是孩子的母亲,身上承担的责任很重,所以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能托住整体,才好看。这一横就像一根长长的扁担,挑起了家庭的责任,真是贤妻良母啊。

——在书后P77描一个,再在旁边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镢头(结合偏旁:金字旁猜一猜)——图片——意思:是一种刨土的农业工具

第二排:读一读——正音

——“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图片

A姹和嫣怎么理解?——娇艳,他们两个字都是女字旁,如女子般娇柔多姿。紫和红都是颜色

B你们看,这个词语很有意思呢,姹紫嫣红,读起来对仗,意思也很相关。像这样的词语我们还知道很多:桃红对——柳绿;莺歌对——燕舞;山青对——水秀。一个个词语就像是一幅幅画面啊,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C这么多颜色,这么美的景,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中国的词语真是丰富多彩,要注重积累

D看啊,这么美的景色,给人以无限的视觉享受,所以我们才会欣赏它。

E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行。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过渡:读得真不错,孩子们,让我们回到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和一般写人的文章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以前的文章大都写一个人,而我们这篇文章却写了——两个人——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这样子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四下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我们一定还记得课文主要讲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两件事儿——(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着装扮、收拾整理,爱因斯坦帮小女孩辅导功课)

所以凡是谁和谁的文章,我们一般既要写到第一个人,也要写到第二个人,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同学们课前都已经充分预习过了,谁来说一说: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儿子的什么事儿啊?(板书:种花)
——关于高尔基的什么事儿呢(板书:赏花、写信)

——你能用上这两件事儿简单地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1.儿子给高尔基种花 2.高尔基给儿子写信)   (引导学生:言简意赅

小结:孩子们,一般谁和谁这样的文章,我们要记好抓住两个人物的主要事件,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2)文章内容巧分段

孩子们,如果老师要求你们根据我们概括两件事情,把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9

预设:4.5两段主要是讲花开了以后,你觉得是和种花联系紧密,还是和写信紧密。对啊,这是种花的结果,所以应该跟着上一部分。

总结:看似比较难的问题,只要用对了方法,不仅知道了文章主要内容,还给把文章给分好了段,看来,掌握方法很重要!

三、精学感悟1

1.过渡:文章虽然讲了两件事情,但都饱含了父子之间一种浓浓的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板书:爱)

这种浓浓的爱是怎样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1-5小节

2.出示读书要求并指名读:

默读15自然段,圈画出能反映父子二人浓浓爱意的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交流并相机出示:

第三自然段: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家去了。

1引导学生抓住只有、还没有、顾不上、一直在忙着、各种各样体会辛苦、年纪小、懂事(评价:忙得满头大汗,小脸红扑扑的)

层次化讲解:

A追问:同学们想象一下,辛勤忙碌的儿子边劳作心里会想些很么呢?他怎么会想到种花呢?

B孩子们,这还是夏天,忙碌了一天的儿子,回家后会是什么摸样?——精疲力尽,脸上沾了很多泥污等

C可是他的脸上还是带着笑容的,为什么?

总结:其实啊,爱很简单,就藏在他忙碌的身影中,就藏在这份无声的语言里。

2)找得很准确,如果你能抓住这些关键词,用声音将这种爱表达出来就更好了?(评价:重点词语如果能在突出一下就更好了)

3拓展: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他来到父亲身边,肯定不只是种花这一件,你觉得他还可能做了哪些表达爱意的事情呢?

预设:削苹果、聊天、唱歌、捶捶背

4这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大作家蒋风为什么没有把这些事情都写进去,单单只写了种花这一件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啊,能表达爱的事情太多啦,可是独特的事例最是与众不同,也最让人印象深刻。写人的文章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要善于抓住最典型的事例来写,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例来描述)

第四五自然段:哪里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爱?

1欣赏

2说不出的高兴

为什么有说不出的高兴?

——儿子种的

——出示第三自然段:原来是儿子的付出让父亲欣赏到这么美的风景,难怪呢?

3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旁啊!

——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

(出示图片:你看,娇艳的花儿和儿子劳作后红扑扑的小脸多像啊)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看出了什么?——爱和思念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思念孩子,所以虽眼前所见为花,而脑海中浮现的已经是儿子那可爱的笑脸,这种思念就是一种牵挂的爱

——读出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

四、精学文段2

追问:这个让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高兴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1)你觉得这些花怎么样!

2)孩子们,我们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第四小节却是一段景色描写,你觉得这一段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写出高尔基的心情愉悦

3)其实啊,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出现景色不是第一次,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里面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我们知道这里的景色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抒发他们一家出去游玩时的开心之情。回看这篇文章中的写景是为了表达高尔基的心情愉悦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在借景抒情啊!看来,在文章中插入一段景色描写作用真是不少,老师今天真学到了很多东西呢!(板书:借景抒情)

5)读,既读出美,又读出高尔基的愉悦欣慰之情!

五、情感升华

A——我们说,父亲思念儿子,儿子肯定也在思念父亲?

——出示图片:我们看,这篇白桦林是高尔基在家乡的时候种的:

句式拓展:高尔基的儿子看着父亲亲手种的白桦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这些挺拔的白桦树多像——

(提示:你听,枝头上的小鸟好像在——预设:唱着欢快的歌儿;你看,这片白桦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多像——预设:父亲挺拔的身影等等)

你们已经学会了,像这样的景色会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我们再来学着用一用:

B夜深了,王老师却在埋头批改作业:( 月季、密缝、大树小树等)

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们在植树:

这也是一种借景抒情啊!

六、总结全文

无边的景,万千的思绪,儿子却不在身边,满心的话无处诉说,于是他做了什么?——写了一封信。

信中哪里可以表达浓浓的的爱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杨梓老师)

 曾经在一些地方看到一些对阅读课言语教学的方法培训,发现许多方法这节课都用到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这节课用到了比较对照、朗读涵泳、融情想象、品评玩索、语境还原等多种方法。比较对照的地方最多,归纳有几处:

一处:

我们曾经学过另一篇类似的文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老师以曾经学过的课文与这节课做对比,让孩子们了解两篇文章同样是谁与谁的文章并且都写了谁为了谁做了什么从而引申出儿子为高尔基种花,高尔基给儿子写信。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子俩之间的

二处:

圈画出能反映父子之间浓浓爱意的词句,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第四、第五段儿子的爱如何体现这两处都是让孩子感受爱,不仅仅让孩子们说在哪里找到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从而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去思考而不是死板的灌输。

 本节课还多处想象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

一处:

高尔基的儿子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回到家会是什么样的?

(借景抒情部分)

   提问学生如果把写景的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学习此段的时候也结合曾经学过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做对比。我不是最弱小的中也有一段景色的描写。用曾经学过的课文和这篇新学的课文作对比,让孩子们更深刻学习借景抒情。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练习:

 多媒体出示:

 夜深了,王老师还在批改作业……

 植树节到了,孩子们在植树,他们……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

 散发出阵阵芳香,

 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最后老师配乐朗读,提问:善于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画面,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这节课,词句的朗读品评积累也相当到位,“姹紫嫣红”一词老师单独解释了“姹”,并且跟孩子们对对子姹紫嫣红桃红柳绿不仅如此还带着孩子们读了大量色彩词妻子锄头两个词放在一起,学习锄头的时候偏旁结合现实中锄头的样子来记忆。每个环节的起转承合都不落痕迹,显示出深厚的教学功力。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的言语教学,我想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了。

 我们挑哪一课上公开课,也是常常犯着这样的毛病,找的都是情感价值多的文章,如此就可以在思想感情上大做文章,配乐、吟诵、情境、想象……或感人涕下,或激情澎湃,老师不是主持人,还是要在语言表达训练上下功夫,平淡的课不一定不是好课,能在阅读中渗透一点写作,应该更是好课吧!

听课反思(庞梦如老师)

春华杯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听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课更加认识到自身课堂缺乏的内容。在这两天的听课中,有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袁小广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袁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语言比较口语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大的特点是,袁老师不是为具体讲这一课的内容而讲课,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带领学生回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来学习在写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回忆《我不是最弱小的》来体会课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不仅仅是写景物,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心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袁老师的课堂深刻体现出这个道理。除此以外,袁老师对文字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比如对于姹紫嫣红这一词语的理解,她就从女字旁这一偏旁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词意。

其次是杨雪老师的《沙漠中的绿洲》,杨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从很小的点出发,挖掘出来很多内容,让学生通过”“”“”“”“几个动词体会到沙特人民侍弄花草的不易,从而让学生从心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能够产生认同感。

最后是何潇老师的《清平乐村居》, 这节课不仅在前面对理解词意的处理上步步为营,打实了学生的基础而且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让人眼前一亮。老师在处理课堂结尾时将词人的生平经历和词的内容相结合,深度解读了词人的生平和词意所表达出的词人内心想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词人

其他老师的课堂也各有各的特点,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还要不断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Copyright 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管理登录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宏运大道梅香路102号   电话:(025)52158332 / 52159332(招生咨询)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