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培训】观摩“百师万课”,做好二次培训
作者: 袁小广 | 发布时间: 2018/11/30 16:23:29 | 911次浏览2018年11月29日到30日,我校两位位老师前往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百师万课》现场观摩会活动,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参加的老师们。
回到学校,我校高畅老师给全校所有数学老师做了针对性的二次培训,她指出:数学是抽象的、理性的,儿童是感性的、经验的。教师应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巧妙的数学问题贯穿在课堂中,定能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双方完美地链接融合。只有数学变的有趣、直观生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理性研究,数学课堂才能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随后,针对本次二次培训,在做的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会场探讨热情一片火热。针对本校新学校的情况,我校的数学教研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当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爱,老师需要的课堂。整个数学教研组针对这次培训,提出了接下来数学教研的组内教学计划,希望借此契机将滨河学校的教研活动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学校委派老师们出去听课的意图就在于让老师们能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带来最新的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二次培训,意义深远,应扎实稳进,相信,我校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越走越好。
思考:立足操作思考,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这个词一经提出,一度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们讨论的热点。可见新课改的浪潮翻涌而来,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学生的学,努力追求“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能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解放与提升;对教师而言,则是一门需要潜心修炼的武功。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该如何立足操作思考,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呢?
1、操作中的“困难”造就思维的突破
人如果做什么事都很顺利,往往不容易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的动手操作亦是如此。教师在设计操作环节要有足够的“思维含金量”,多预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操作的空间。学生的操作不是机械的,我们有时需要设置一些“障碍”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
2、操作中的“问题”引领思维的前进
如果操作是学生手中的“桨”,那么问题就是知识之船航行的“锚”。学生的课堂学习应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短暂的40分钟里,只动手、不动脑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问题应该成为他们思考的驱动力!
教师需要充分的研究教材和学生,分析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来设计操作活动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亦可先操作再想问题。操作活动的核心问题必须做到“准”;例如“认识量角器”一课的核心问题不应该简单地定为“它怎么用?”而应聚焦为“它是怎样形成的?”方才体现出度量教学的本质。其次,核心问题要做到“深”,能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时我们还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来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迈进。
3、操作中的“交流”点亮思维的火花
都说妙笔生花,在我看来,学生的“秒嘴”也能生花,就看教师能否胸有成竹,指点江山了。教师要从学生的操作中读取有利信息,把握课堂生成。
第一,展示差异思维,互利共赢。学生差异的存在体现了他们思维的个性,我们要努力把他们的奇思妙想展现出来,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资源。融入个人理解的精彩探讨必定能带来一场“头脑风暴”,让他们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教师需要从操作中读懂学生思维的层次,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教学生”。
第二,暴露问题思维,拨乱反正。每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我们要思考学生在哪里容易犯错,为什么犯错。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考难点,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
在动态的操作思考中,教师能用运动的观点来审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能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必要桥梁。在操作中经历思考,让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