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 滨河印迹>>研训>>教学纵横>>教学成果>>阅览文章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滨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活动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18/10/25 16:05:19 | 779次浏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滨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第一次活动

一、情况概述

江宁区小学语文第六届“春华杯”比赛将于25日和26日在我校进行,为了备战春华杯,语文教研组通过校内赛课的方式决定参赛人选,此次比赛,特邀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宁实小的王宁主任参与评课及指导,王龙宇老师、倪蕾老师和袁晓广老师参加了此次比赛,本次赛课,每位老师都认真准备、反复揣摩、积极试上,课堂精彩纷呈,学生畅游在美妙的课堂氛围里。有辨析与交流、有感悟与体验、有欢笑又有惊喜,每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新颖别致,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得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气氛轻松愉悦。经过激烈的角逐,学校研究决定最终推选袁晓广老师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比赛。

二、综合评价

王龙宇老师执教的《曹冲称象》阅读指导到位,学生阅读课文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非常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所以学生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其次,课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倪蕾老师执教了《登鹳雀楼》,课上,教师精妙的语言,课件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

袁晓广老师执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她以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让学生领会写人记事文章中“典型事例”的选取和“借景抒情”的巧妙运用,给予他们语言表达的奥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思路清晰,设计紧凑、严密。

三、教学设计

4 曹冲称象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学习目标】

1.认识“称、曹”等14个生字,区分“称”和“秤”的字形、字音和字意。会写“船、然”等10个字,把“四点底”写规范、匀称。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4.通过称象办法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1.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教师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认读词语:  (落实目标1)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件出示词语(加拼音):

区分“称”和“秤”的字形、字音、和字意。

柱子   官员   一根   议论   重量     直线      

一杆   砍树   大秤   停止   称一称  

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个别同学读——“小老师”领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不带拼音)

开火车读——齐读

2.小老师领读、排火车、同桌互查字词,落实评价单,重点关注轻声读法。

3.对比“称”与“秤”两个字的音形意。

4.分析识记字形,讨论观察站位,教师引导范写,学生描红练习,集体评价修正,同位落实学习单评价。

(1)指导“然”的写法。(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上下呈聚散状)

(2)指导左右结构的“ 船”,注意舟字旁与舟字的不同。

三、整体感知:  (落实目标2)

1.教师引语:(课件出示名著资料)《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魏国、蜀国、吴国三方,其中曹操就是魏国的国君,而他的小儿子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曹冲。那么“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读书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你们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2. 教师引语: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1)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画出的句子

  ①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②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学生说出: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课件出示大象图片)

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④(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启发学生的思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       ),鼻子像(       ),尾巴像(         )。

⑤(课件出示填好后的句子)齐读。

⑥小结:“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课件出示):

飘落的叶子像(          )。

(     )像(           )。

3.教师引语:看到这么一头庞然大物,官员们都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课件出示:一边……一边……)谁还可以用“一边……一边……”试着也来说句话?

四、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落实目标2)

1.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1)官员们都有哪些称象的办法?  

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① 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官员们     造大秤称大象   宰大象称大象    曹操不满意

   2.教师引语:曹操对官员说的称象的办法不满意,怎么办呢?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说:“我有个办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并用横线划出来。(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互相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①自由朗读。(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再”“然后”变色)

②按照“……再……然后……”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出示句子,划分曹冲称象的步骤。

③(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借助课件上的提示,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④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⑤引导学生比较说出三种方法哪种好?三种方法:

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

    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

    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

⑥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落实目标3 4 5)

1.总结升华。

(1)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2)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①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件“才”变色)

② 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2.拓展延伸。

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你还能想出什么其他称象的更好的办法吗?

(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六、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三种方法称象:

          1、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

          2、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

          3、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

   曹冲说的第三种办法好: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4《曹冲称象》评价单

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

一、我会读

柱子   官员    一根   议论    

重量   直线    秤杆   砍树

停止   曹冲    称 一 称

小组评价1.读字音准确 ☆

2.读轻声正确 ☆

二、我会写

同桌评价1.部件紧凑 ☆

2.占格准确 ☆

3.“船”的笔顺正确 ☆

4.“然”的四点底写法要均匀☆

5.书写姿势正确 ☆

三、用“一边……一边……”说话。教师评价1.能结合生活,用“一边……一边……”说出完整的句子。☆

四、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评价1.正确朗读 ☆

2.能说出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

2.造句恰当 ☆

五、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教师评价1.准确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

2. 表述清楚 ☆

3. 能说出曹冲办法的好在哪里 ☆

六、读第4自然段,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师评价              1.正确排序☆

2.能清楚的表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每做到一项在星星上打“√”。

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 “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 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 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 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在强化语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

3.设置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学会“概括课文”、会抓“典型事例”、尝试“借景抒情”,学习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教学过程: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啦!

一、高尔基简介引入

1.过渡:孩子们,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的名言和关于他的作家卡片,自由默读这些文字,你读出了怎样的高尔基?(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和表扬的多元化)

    预设:著作等身(不仅作品多,而且都是经典名著),有爱心(言为心声,品质),爱劳动,爱读书,勇敢的等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并齐读《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二、初读感知

过渡:同学们都回家预习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讲解,检查预习

(1)读好:出示生字词

妻子  镢头

姹紫嫣红 彩霞 芳香 欣赏

第一排: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后一个字都读轻声

——“妻”字的讲解:注意笔顺,一竖不出头,下面是一个女字,女子既是丈夫的老婆,又是孩子的母亲,身上承担的责任很重,所以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能托住整体,才好看。这一横就像一根长长的扁担,挑起了家庭的责任,真是贤妻良母啊。

——在书后P77页描一个,再在旁边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镢头(结合偏旁:金字旁猜一猜)——图片——意思:是一种刨土的农业工具

第二排:读一读——正音

——“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图片

A姹和嫣怎么理解?——娇艳,他们两个字都是女字旁,如女子般娇柔多姿。紫和红都是颜色

B你们看,这个词语很有意思呢,“姹紫”对“嫣红”,读起来对仗,意思也很相关。像这样的词语我们还知道很多:桃红对——柳绿;莺歌对——燕舞;山青对——水秀。一个个词语就像是一幅幅画面啊,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C这么多颜色,这么美的景,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等)中国的词语真是丰富多彩,要注重积累

D看啊,这么美的景色,给人以无限的视觉享受,所以我们才会“欣赏”它。

E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行。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过渡:读得真不错,孩子们,让我们回到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和一般写人的文章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以前的文章大都写一个人,而我们这篇文章却写了——两个人——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这样子的文章我们以前也学过,四下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我们一定还记得课文主要讲述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的两件事儿——(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着装扮、收拾整理,爱因斯坦帮小女孩辅导功课)

所以凡是谁和谁的文章,我们一般既要写到第一个人,也要写到第二个人,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同学们课前都已经充分预习过了,谁来说一说: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儿子的什么事儿啊?(板书:种花)

——关于高尔基的什么事儿呢(板书:赏花、写信)?

——你能用上这两件事儿简单地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1.儿子给高尔基种花 2.高尔基给儿子写信)   (引导学生:言简意赅)

小结:孩子们,一般谁和谁这样的文章,我们要记好抓住两个人物的主要事件,把它们结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

(2)文章内容巧分段

孩子们,如果老师要求你们根据我们概括两件事情,把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合理?(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9)

预设:4.5两段主要是讲花开了以后,你觉得是和种花联系紧密,还是和写信紧密。对啊,这是种花的结果,所以应该跟着上一部分。

总结:看似比较难的问题,只要用对了方法,不仅知道了文章主要内容,还给把文章给分好了段,看来,掌握方法很重要!

三、精学感悟1

1.过渡:文章虽然讲了两件事情,但都饱含了父子之间一种浓浓的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爱(板书:爱)

这种浓浓的爱是怎样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1-5小节

2.出示读书要求并指名读:

默读1—5自然段,圈画出能反映父子二人浓浓爱意的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交流并相机出示:

第三自然段: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了爸爸,跟着妈妈回家去了。

(1)引导学生抓住“只有、还没有、顾不上、一直在忙着、各种各样”体会辛苦、年纪小、懂事(评价:忙得满头大汗,小脸红扑扑的)

层次化讲解:

A追问:同学们想象一下,辛勤忙碌的儿子边劳作心里会想些很么呢?他怎么会想到种花呢?

B孩子们,这还是夏天,忙碌了一天的儿子,回家后会是什么摸样?——精疲力尽,脸上沾了很多泥污等

C可是他的脸上还是带着笑容的,为什么?

总结:其实啊,爱很简单,就藏在他忙碌的身影中,就藏在这份无声的语言里。

(2)找得很准确,如果你能抓住这些关键词,用声音将这种爱表达出来就更好了?(评价:重点词语如果能在突出一下就更好了)

(3)拓展: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他来到父亲身边,肯定不只是种花这一件,你觉得他还可能做了哪些表达爱意的事情呢?

预设:削苹果、聊天、唱歌、捶捶背

(4)这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大作家蒋风为什么没有把这些事情都写进去,单单只写了种花这一件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是啊,能表达爱的事情太多啦,可是独特的事例最是与众不同,也最让人印象深刻。写人的文章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要善于抓住最典型的事例来写,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例来描述)

第四五自然段:哪里可以看出对儿子的爱?

(1)“欣赏”

(2)“说不出的高兴”

为什么有说不出的高兴?

——儿子种的

——出示第三自然段:原来是儿子的付出让父亲欣赏到这么美的风景,难怪呢?

(3)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旁啊!

——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

(出示图片:你看,娇艳的花儿和儿子劳作后红扑扑的小脸多像啊)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看出了什么?——爱和思念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思念孩子,所以虽眼前所见为花,而脑海中浮现的已经是儿子那可爱的笑脸,这种思念就是一种牵挂的爱

——读出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

四、精学文段2

追问:这个让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高兴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1)你觉得这些花怎么样!

(2)孩子们,我们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第四小节却是一段景色描写,你觉得这一段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写出高尔基的心情愉悦

(3)其实啊,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出现景色不是第一次,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篇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里面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我们知道这里的景色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抒发他们一家出去游玩时的开心之情。回看这篇文章中的写景是为了表达高尔基的心情愉悦。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在借景抒情啊!看来,在文章中插入一段景色描写作用真是不少,老师今天真学到了很多东西呢!(板书:借景抒情)

(5)读,既读出美,又读出高尔基的愉悦欣慰之情!

五、情感升华

A——我们说,父亲思念儿子,儿子肯定也在思念父亲?

——出示图片:我们看,这篇白桦林是高尔基在家乡的时候种的:

句式拓展:高尔基的儿子看着父亲亲手种的白桦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这些挺拔的白桦树多像——

(提示:你听,枝头上的小鸟好像在——预设:唱着欢快的歌儿;你看,这片白桦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多像——预设:父亲挺拔的身影等等)

你们已经学会了,像这样的景色会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我们再来学着用一用:

B夜深了,王老师却在埋头批改作业:( 月季、密缝、大树小树等)

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们在植树:

这也是一种借景抒情啊!

六、总结全文

无边的景,万千的思绪,儿子却不在身边,满心的话无处诉说,于是他做了什么?——写了一封信。

信中哪里可以表达浓浓的的爱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教后反思

《曹冲称象》: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登鹳雀楼》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第九册14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在学生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就要告别爸爸,跟着妈妈回苏联去了,儿子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花儿……父亲……)。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他仿佛看到花儿全都开了,陪伴着爸爸;有的说他仿佛看到爸爸欣赏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有的说……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体会到儿子对爸爸的爱。之后由教师引读春天花开情景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抓住重点,进行突破

课文第三段“写信教子”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部分。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三个问题:1、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草都在父亲的“院子里”,为什么是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2、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各指什么?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从中体会高尔基对儿子是一种超脱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学生也明白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能得到愉快。有的同学还用了练习3中《祝你幸福》中的句子:“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用来表达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地理解。

三、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比较注重读的训练,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的朗读, 4、5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在此我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看图女生读等多种方法,从而更好达到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在学习课文“写信教子”部分时,通过对信的内容的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加深理解,受到教育,以达到理解并背诵课文的目的。

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

二、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时间没有留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画词语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最后打算让学生替儿回信给父亲,课堂上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但是由于课堂上时间的原因,这一部分比较仓促,个别学生书信书信的格式不很正确,有待进一步指导。书信的格式不很正确,有待进一步指导。

五、活动照片

王龙宇

倪蕾

袁晓广

©Copyright 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   管理登录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宏运大道梅香路102号   电话:(025)52158332 / 52159332(招生咨询)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