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组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作者: 罗文涛 | 发布时间: 2020/12/15 9:25:14 | 1258次浏览滨河小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组备课组第二次活动
一、【情况概述】
2020年12月10日,南京晓庄学院滨河实验学校三年级组数学备课组的两位老师(祝召凤老师和郑丹丹老师)以及四年级组的三位老师(许楠老师、王娟老师和叶碧云老师),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进行了研讨,本次备课组活动紧紧围绕“以学定教”这个主题进行,由此研讨出了相应的的教学设计。
二、【活动纪实】
祝老师和郑老师就教材、学情进行了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分析数量,是让学生用表、画线段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列式计算、列表、画线段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继第一学段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基础上新的扩充,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画图、替换、转化等策略作铺垫。教材呈现的例题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只不过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在习题的安排上,也是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既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又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找准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运用好列表的策略方法是教学突破口。
例1以小猴帮妈妈摘挑的童话情境,呈现了一个基本数量关系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有趣的实际问题。由于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既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学生解决问题时通常会把理解这组条件的含义放在首要位置,这就为引导他们自觉地由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教材分四步展开教学过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说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说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帮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用不同方式解释题意、理解题意。第二步,启发学生从第一步讨论中获得的认识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帮助他们初步感受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基本过程,即: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第二天摘桃的个数,再由第二天摘桃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桃的个数...第三步,鼓励学生按确定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或分步列式计算,或通过填表求得答案。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性经验提升为较为理性的认识,突出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策略意义和价值。
12月10日祝召凤老师在三(2)班第一次试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2月11日祝召凤老师在三(3)班第二次试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2月14日祝召凤老师在三(4)班上公开课
三、【教学设计】
(一)、 呈现例1,引人课题
1.谈话导人:在收获的季节,小猴每天都帮助妈妈摘桃,而且摘桃的本领越来越强。可是,它在摘桃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带它解决吗?
2.出示例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并各自读题。
3.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给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做上合适的标记。
4.指出:这个问题,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解答,而且大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出会是多种多样的。但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思考方法,采用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思考方法,估计很多同学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第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初用策略,探寻思路
1.提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在交流后追问: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还.可以想到“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 进步追问: 第二天摘的个数 +5=第 二天摘的个数,还可以想到“第( )天摘的个数+5= 第(具合)天摘的个数”?
3.启发:我们已经弄清了已知条件的含义,现在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根据“第一天 摘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天多摘5 个”这两个条件, 你能分别算出什么? (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
追问: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4.提出要求:按刚才讨论的解题思路,你能列式计算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列式解答后,进一步启发:如果让你列表求出答案,你认为表中第一栏该填些什么?其他各栏呢?
第( )天 | 第( )天 | 第( )天 | 第( )天 | 第( )天 |
( )个 | ( )个 | ( )个 | ( )个 | ( )个 |
组织讨论:填表时,大家都是从左起第一栏填起,接着依次填第二、三、四、 五栏, 你是怎样想到按这样的顺序填写的? (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一天一天地推算)
5.引导反思:比较列式计算和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 依次求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
追问:求第二天摘桃个数时,用到了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呢?
指出: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求出答案,我们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地进行思考。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地加以运用。(把课题补充完整)
(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每小题中的已知条件,再提出要求:你能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想到的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二做“想想低做:林知道“每次带起的高度总尼它下落高度的半”这个条件的意思吗?启发: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哪些问题?在这些能够求出的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按讨论的思路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进一步追问:求第一次反弹高度时,用到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第2、3、4次反弹高度时呢?
四、全课小结
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全班交流。
四、【评课】
许楠老师:祝老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在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后,通过谈话及时指出解决问题本身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大家所要关注的应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引出了课题,又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境界。
郑丹丹老师:祝老师的教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们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环节; 另一方面则注意突出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策略,启发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祝老师先引导学生依据两个已知条件说说能够算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能够根据条件算出的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把列式解答的过程与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不仅使得本节课学习的策略得以明朗,而且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王娟老师:祝老师安排的几道习题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都和例题相仿,都适合从条件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相关策略的运用特点。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策略体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
叶碧云老师:练习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就为他们创造了主动运用策略的机会,从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策略运用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画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则能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丰满,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